40动态规划理论:一篇文章带你彻底搞懂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

首先,该文章来自于极客时间网站,王争的专栏——《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》,我这里只是做简单的解释、记录并添加自己的见解,只是作为个人笔记,若侵权,马上删除。最后建议直接去该网站上购买该课程看原作者的讲解,一来是支持作者,二来是作者写的确实不错。

本节主要涉及动态规划的一些理论知识。你需要解决这几个问题: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动态规划解决?解决动态规划问题的一般思考过程是什么样的?贪心、分治、回溯、动态规划这四种算法思想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?

“一个模型三个特征”理论讲解

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动态规划来做,其实这有一套成熟的理论,叫作”一个模型三个特征“理论。

一个模型理论指的是动态规划适合解决的问题的模型。这个模型可以定义为”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“。我们一般是用动态规划来解决最优问题。而解决问题的过程,需要经历多个决策阶段,每个决策阶段都对应着一组状态。然后需要寻找一组决策序列,经过这组决策序列,能够产生最终期望求解的最优值。

”三个特征“分别为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。下面对这三个概念详细解释一下。

最优子结构

最优子结构指的是,问题的最优解包含子问题的最优解。反过来说就是,可以通过子问题的最优解,推导出问题的最优解。

若把最优子结构对应到前面定义的动态规划问题模型上,可以理解为,后面阶段的状态可以通过前面阶段的状态推导出来。

无后效性

无后效性有两层含义,第一层含义是,在推导后面阶段的状态的时候,只关心前面阶段的状态值,不关心这个状态是怎么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。第二层含义是,某阶段状态一旦确定,就不受之后阶段的决策影响。无后效性是一个非常“宽松”的要求。只要满足前面提到的动态规划问题模型,其实基本上都会满足无后效性。

重复子问题

不同的决策序列,到达某个相同的阶段时,可能会产生重复的状态。

“一个模型三个特征”实例剖析

假设有一个 n 乘以 n 的矩阵 w[n][n]。矩阵存储的都是正整数。棋子起始位置在左上角,终止位置在右下角。将棋子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。每次只能向右或者向下移动一位。从左上角到右下角,会有很多不同的路径可以走。把每条路径经过的数字加起来看作路径的长度。那从左上角移动到右下角的最短路径长度是多少呢?

img

首先,看看这个问题是否符合一个模型?从 (0, 0) 走到 (n-1, n-1),总共要走 2*(n-1) 步,也就对应着 2*(n-1) 个阶段。每个阶段都有向右走或者向下走两种决策,并且每个阶段都会对应一个状态集合。

我们把状态定义为 min_dist(i, j),其中 i 表示行,j 表示列。min_dist 表达式的值表示从 (0, 0) 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长度。所以,这个问题是一个多阶段决策最优解问题,符合动态规划的模型。

img

接着看,这个问题是否符合”三个特征“?

若用回溯算法解决这个问题,并画出递归树。从中可以发现,递归树中有重复的节点。重复的节点表示,从左上角到节点对应的位置,有多种路线,这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中存在重复子问题。如下图所示,有很多种路径可以从左上角 (0, 0) 走到下面的 (3, 3) 位置,对于这很多种路径来说,接下来的情况就完全一致了,也就是包含了重复子问题

img

当走到 (i, j) 这个位置时,只能通过 (i-1, j),(i, j-1) 这两个位置移动过来。也就是说,要计算 (i,j) 位置对应的状态,只需要关心 (i-1, j),(i, j-1) 这两个位置对应的状态,并不关心棋子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到达这两个位置的。而且,我们仅仅允许往下和往右移动,不允许后退,所以,前面阶段的状态确定之后,不会被后面阶段的决策所改变,所以,这个问题符合“无后效性”这一特征。

前面定义从起始位置 (0, 0) 到 (i, j) 的最小路径,记作 min_dist(i, j)。因为只能往右或往下移动,所以只有可能从 (i, j-1) 或者 (i-1, j) 两个位置到达 (i, j)。即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要么经过 (i, j-1),要么经过 (i-1, j),而且到达 (i, j) 的最短路径肯定包含到达这两个位置的最短路径之一。换句话说就是,min_dist(i, j) 可以通过 min_dist(i, j-1) 和 min_dist(i-1, j) 两个状态推导出来。这就说明,这个问题符合“最优子结构”

1
min_dist(i, j) = w[i][j] + min(min_dist(i, j-1), min_dist(i-1, j))

两种动态规划解题思路总结

解决动态规划问题,一般有两种思路。分别为状态转移表法和状态转移方程法。

状态转移表法

能用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,都可以用回溯算法的暴力搜索解决。拿到问题时,可以先用简单的回溯算法解决,定义状态,每个状态表示一个节点,然后对应画出递归树。从递归树中,很容易观察出,是否存在重复子问题,以及重复子问题是如何产生的。以此来寻找规律,看是否能用动态规划解决。

找到重复子问题之后,会有两种处理思路。第一种是直接用回溯加“备忘录”的方法,来避免重复子问题。从执行效率上来讲,这跟动态规划的解决思路没有差别。第二种是使用动态规划的解决方法,状态转移表法。

对于第二种思路,先画出一个状态表。状态表一般都是二维的,可以想象成一个二维数组。其中,每个状态包含三个变量,行、列、数组值。然后,根据决策的先后过程,从前往后,根据递推关系,分阶段填充状态表中的每个状态。最后,将这个递推填表的过程,翻译成代码,就是动态规划代码了。

但是若问题的状态比较复杂,需要很多变量来表示,那对应的状态表可能就是高维的,而不是二维的。这时,就不适合使用状态转移表法来解决了。一方面是因为高维状态转移表不好画图表示,另一方面是因为人脑确实很不擅长思考高维的东西。

现在尝试使用状态转移表法,解决之前那个矩形最短路径的问题。从起点到终点,有很多种不同的走法。我们可穷举所有走法,然后对比找出一个最短走法。这个过程,可以利用回溯算法这个比较有规律的穷举算法,做到无重复又不遗漏地穷举所有走法。对一个的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private int minDist = Integer.MAX_VALUE; // 全局变量或者成员变量
// 调用方式:minDistBacktracing(0, 0, 0, w, n);
public void minDistBT(int i, int j, int dist, int[][] w, int n) {
// 到达了n-1, n-1这个位置了,这里看着有点奇怪哈,你自己举个例子看下
if (i == n && j == n) {
if (dist < minDist) minDist = dist;
return;
}
if (i < n) { // 往下走,更新i=i+1, j=j
minDistBT(i + 1, j, dist+w[i][j], w, n);
}
if (j < n) { // 往右走,更新i=i, j=j+1
minDistBT(i, j+1, dist+w[i][j], w, n);
}
}

接着画出递归树来寻找重复子问题。在递归树中,一个状态(也就是一个节点)包含三个变量 (i, j, dist),其中 i,j 分别表示行和列,dist 表示从起点到达 (i, j) 的路径长度。如下图,可以看出尽管 (i, j, dist) 不存在重复的,但是 (i, j) 重复的有很多。对于 (i, j) 重复的节点,只需要选择 dist 最小的节点,继续递归求解,其他节点就可以舍弃了。

img

既然存在重复子问题,那么能否使用动态规划解决这个问题呢?首先,画出一个二维状态表,表中的行、列表示棋子所在的位置,表中的数值表示从起点到这个位置的最短路径。按照决策过程,通过不断状态递推演进,将状态表填好。为了方便代码实现,我们按行来进行依次填充。

img

img

对应的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public int minDistDP(int[][] matrix, int n) {
int[][] states = new int[n][n];
int sum = 0;
for (int j = 0; j < n; ++j) { // 初始化states的第一行数据
sum += matrix[0][j];
states[0][j] = sum;
}
sum = 0;
for (int i = 0; i < n; ++i) { // 初始化states的第一列数据
sum += matrix[i][0];
states[i][0] = sum;
}
for (int i = 1; i < n; ++i) {
for (int j = 1; j < n; ++j) {
states[i][j] =
matrix[i][j] + Math.min(states[i][j-1], states[i-1][j]);
}
}
return states[n-1][n-1];
}

状态转移方程法

状态转移方程法有点类似递归的解题思路。我们需要分析,某个问题如何通过子问题来递归求解,也就是所谓的最优子结构。根据最优子结构,写出递归公式,也就是所谓的状态转移方程。有了状态转移方程,代码实现就非常简单了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有两种代码实现方法,一种是递归加“备忘录”,另一种是迭代递推

上面例子的最优子结构,也就是状态转移方程写下来如下所示。需要注意的是,状态转移方程是解决动态规划的关键。

1
min_dist(i, j) = w[i][j] + min(min_dist(i, j-1), min_dist(i-1, j))

下面用递归加“备忘录”的方式,将状态转移方程翻译成代码,如下所示。对于另一种实现方式,跟状态转移表法的代码实现是一样的,只是思路不同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private int[][] matrix = 
{{1359}, {2134},{5267},{6843}};
private int n = 4;
// 备忘录
private int[][] mem = new int[4][4];
public int minDist(int i, int j) { // 调用minDist(n-1, n-1);
if (i == 0 && j == 0) return matrix[0][0];
if (mem[i][j] > 0) return mem[i][j];
int minLeft = Integer.MAX_VALUE;
if (j-1 >= 0) {
minLeft = minDist(i, j-1);
}
int minUp = Integer.MAX_VALUE;
if (i-1 >= 0) {
minUp = minDist(i-1, j);
}

int currMinDist = matrix[i][j] + Math.min(minLeft, minUp);
mem[i][j] = currMinDist;
return currMinDist;
}

四种算法思想比较分析

下面我们分析下已经学过的四种算法思想——贪心、分治、回溯和动态规划,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。

若将这四种算法思想分一下类,那么贪心、回溯、动态规划可以归为一类,而分治单独可以作为一类。因为前三个算法解决问题的模型,都可以抽象成本节的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,而分治算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大部分也是最优解问题,但是,大部分都不能抽象成多阶段决策模型。

回溯算法是个“万金油”。基本上能用的动态规划、贪心解决的问题,都可以用回溯算法解决。回溯算法相当于穷举搜索。穷举所有的情况,然后对比得到最优解。不过,回溯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非常高,是指数级别的,只能用来解决小规模数据的问题。对于大规模数据的问题,用回溯算法解决的执行效率就很低了。

尽管动态规划比回溯算法高效,但是,并不是所有问题,都可以用动态规划来解决。能用动态规划解决的问题,需要满足三个特征,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。在重复子问题这一点上,动态规划和分治算法的区分非常明显。分治算法要求分割成的子问题,不能有重复子问题,而动态规划正好相反,动态规划之所以高效,就是因为回溯算法实现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子问题。

贪心算法实际上是动态规划算法的一种特殊情况。它解决问题起来更加高效,代码实现也更加简洁。不过,它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更加有限。它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,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贪心选择性(这里我们不怎么强调重复子问题)。其中,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跟动态规划中的无异。“贪心选择性”的意思是,通过局部最优的选择,能产生全局的最优选择。每一个阶段,我们都选择当前看起来最优的决策,所有阶段的决策完成之后,最终由这些局部最优解构成全局最优解。

内容小结

本节首先讲了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动态规划解决。这些问题可以总结概括为“一个模型三个特征”。其中,“一个模型”指的是,问题可以抽象成分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。“三个特征”指的是最优子结构、无后效性和重复子问题。

接着,本节讲了动态规划的两种解题思路,分别是状态转移表法和状态转移方程法。其中,状态转移表法解题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,回溯算法实现 - 定义状态 - 画递归树 - 找重复子问题 - 画状态转移表 - 根据递推关系填表 - 将填表过程翻译成代码。状态转移方程法的大致思路可以概括为,找最优子结构 - 写状态转移方程 - 将状态转移方程翻译成代码。

最后,本节对比了之前讲过的四种算法思想。贪心、回溯、动态规划可以解决的问题模型类似,都可以抽象成多阶段决策最优解模型。尽管分治算法也能解决最优问题,但是大部分问题的背景都不适合抽象成多阶段决策模型。

课后思考

假设我们有几种不同币值的硬币 v1,v2,……,vn(单位是元)。如果我们要支付 w 元,求最少需要多少个硬币。比如,我们有 3 种不同的硬币,1 元、3 元、5 元,我们要支付 9 元,最少需要 3 个硬币(3 个 3 元的硬币)。

答:动态规划状态转移表解法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public int minCoins(int money) {
if (money == 1 || money == 3 || money == 5) return 1;
// 最多需要money个硬币,而不同个硬币组成的价值在0到money之间,由此解释下面 state的大小
boolean [][] state = new boolean[money][money + 1];
if (money >= 1) state[0][1] = true;
if (money >= 3) state[0][3] = true;
if (money >= 5) state[0][5] = true;
for (int i = 1; i < money; i++) {
for (int j = 1; j <= money; j++) {
if (state[i - 1][j]) {
if (j + 1 <= money) state[i][j + 1] = true;
if (j + 3 <= money) state[i][j + 3] = true;
if (j + 5 <= money) state[i][j + 5] = true;
if (state[i][money]) return i + 1; // 找到了,停止
}
}
}
return money;
}
------ 本文结束------
坚持原创技术分享,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